2024年9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成功举办。此次盛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与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共同主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支持,并由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共同承办。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134个单位40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受邀参加,并由负责人周建宏在“国家公园与就地保护”专题中作南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
报告中从七大方面详细阐述了南山国家公园自启动创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机制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省编办成立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以下简称“南山局”),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经省政府专题会议明确为省人民政府管理,具体由省林业局管理,全面落实了省政府直管的管理体制。南山局统一管理试点区的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统一指导新纳入4个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实现了“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目标,打破“九龙治水”困局,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问题。
建立统筹协同管理机制。建议了“省-市-县-专班”四级协同建设管理机制,省级层面成立了省试点领导小组,国家公园涉及的2市4县政府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配合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各项工作。省林业局组建工作专班,与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新纳入4个保护地管理机构建立“1+1+4”协调机制,整体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了统一财政保障机制。省政府将南山局纳入省财政一级部门预算单位管理,构建了省财政统一归集拨付,管理局根据试点建设需要统筹管理使用、省政府统一考核的统筹机制,自2016年创建以来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7亿元。
二是妥善处置矛盾,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完成范围优化调整。在原体制试点区范围基础上,将毗邻区域具有类似保护价值武陵—雪峰山脉的黄桑、南岭山系的越城岭(舜皇山)、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境、“中国丹霞”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及其连接带等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形成了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范围,面积扩大2.1倍,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目标要求。
妥善处置矛盾冲突。调出永久基本农田1355公顷,调出1122公顷人工商品林,未调出部分全部调整为生态公益林。退出矿业权12座,整改62座小水电站(其中退出18座,生态激流改造44座),退出旅游项目3个,完成核心区原住居民223户1010人生态搬迁。将在国家公园创建前已合法存在的46个风电基座调出国家公园范围,既解决矛盾冲突,又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严格依法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监督
完善法规体系。按照“一园一规章”要求,颁布出台实施《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出台了《南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8-2025年)》和控制性详规等13个专项规划,建立了一体多翼的规划体系。
完善统一行政执法机制。设立了南山局综合执法支队。整合地方政府执法资源,构建联合执法领导小组+综合执法支队新机制新模式。推行行政授权,试点期间率先在10个试点区实施197项行政权力清单,试点结束后,申请授权期延长至南山国家公园正式挂牌设立。与地方公检法部门联合建立了南山国家公园环境资源审判合议庭、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基地、人民检察院驻湖南南山国家公园检察联络室,为南山国家公园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完善监督体系。制订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23个监管制度。制订了《生态保护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箱5个,公布举报电话,并开通网站及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投诉渠道,多渠道开展社会监督。
四是抓实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严格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原则,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系统化保护。实施了森林提质、退化林修复、边坡修复、中山草甸及中山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工程。自创建以来,共修复森林1023.8公顷,高山沼泽湿地1100公顷,封育草地面积1300公顷,修复草甸生态系统4733公顷,森林提质1186.3公顷,封山育林1038.7公顷,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1185.6公顷。候选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从91%提高至92.7%。南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获评2023年湖南省国土空间保护修复10大典型案例。
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开展朱鹮野化放归,现已分2批次放飞朱鹮30只,通过近两年的监测保护,崀山片区野外朱鹮共筑巢11处,孵化出壳小朱鹮14只,其中自主起飞离巢觅食幼鸟2只,全球纬度最低的可自我维持的朱鹮野生种群基本建立。
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境保护恢复。实施银杉和资源冷杉近地保护与生境修复,新建银杉回归基地2亩,原生境造林银杉100株,成活率达到89%;完成人工培育的720余株资源冷杉回归种植;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开展资源冷杉无性系(扦插)繁殖科学研究,第一批扦插育苗期已达1年零2个月,苗木萌芽达20-30%,资源冷杉扦插繁殖技术取得有效突破。
五是提升科研水平,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
完成本底调查。委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综合考察,形成《南山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开展了维管束植物、脊椎动物、候鸟3项专项调查,形成了《南山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脊椎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南山国家公园鸟类迁徙通道调查报告》。
完善科研平台建设。整合智慧管理系统平台和自然资源统计分析平台,建立了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建设了南山国家公园电子沙盘和三维实景平台。建立了我国南方13省第一个国家级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完成24公顷森林、16公顷草地、10公顷湿地三个大样地建设,并启动调查工作。
推进动植物监测调查。2023年获取监测视频3527段,拍摄到野生动物36种5000余只,持续拍摄林麝、白颈长尾雉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发现南山脊蛇新物种,斑叶杜鹃兰、刺葡萄等新记录种。2023年8月,于黄桑片区发现了一株高达54.075米的枫香树,为湖南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树,同时发现了49.6米的红椿、42.3米的闽楠、41.8米的泡花润楠等常绿阔叶树,充分反映了该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原真性。
目前,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经调查发现有昆虫、脊椎动物53目1995种,维管束植物208科1051属3083种,有云豹、林麝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等4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3种。
六是统筹保护发展,探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
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机制。于2018年7月率先完成自然资源部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加强集体林地管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化“三权分置”的集体林改革,通过补充划定国家级公益林和采取政府“租赁”途径,实行“专职管护”,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租赁加补偿达到每亩50元)。同时,以集体林改革基础较好的村(居)为试点,积极推进地役权改革。目前,地役权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颁发了我省第一本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证书,下一步将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域范围。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生态保护等五类补偿项目,构建了“谁保护、谁改善、谁得益”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并落实兑付各类生态补偿金8700余万元;建立商业保险野生动物肇事损害赔偿机制,年保险费30万元,总赔偿限额3000万元;完善生态公益岗位设置,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环卫员等公益岗位人员1602名,人均增收1万余元/年。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核算南山国家公园GEP为446亿元。摸清南山国家公园森林二氧化碳排放家底,建立了碳排放数据库,编制了《南山国家公园建设碳中和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森林碳汇核算报告等报告,有序推进碳中和国家公园建设。
七是推动社会参与,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合力
加强社区共建共管。出台了《社区共建共管实施意见》《社区协调发展管理办法》,与全域范围内各村(社区)层层签订《生态保护合作协议》,实行试点区共建共管;加强社区技能培训,以村(社区)为单位,通过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每年组织村民开展林下产业发展、就业等有关知识技能教育培训5次以上。
开展自然教育。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国家品牌的优势平台,开展科普宣教,成功获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建立了“国家公园湖南省科普基地”,设立自然教育基地4个,建立宣教中心1座,年接待访客1万余人次。结合湿地日、爱鸟周、主题党日等主题活动,开展自然教育体验活动32批3万人次。开展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建设,让国家公园建设理念走进校园。
推动伙伴合作。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朱鹮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和湖南林业合作创新联盟。与国家林草局规划发展院、省地质院、中国铁建、省气象局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专家智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25名,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站(点)6个、国家公园研究院2个。
推进宣传引导。成功承办了国家公园高质量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开展“走进国家公园、感受国之大者”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制作国家公园宣传片纪录片4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200余次。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栏目20次播放南山国家公园的林麝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影像资料。与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华行”专栏合作拍摄了《生态秘境—南山国家公园》专题纪录宣传片,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香港卫视等向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自创建以来,入园访客总计达150万余人次,年均增长12%;荣获“国家红色草原”等荣誉称号,国家公园渐成社会共识。
下一步,南山国家公园将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切实抓好生态保护修复、科研监测、宣教引导等各项基础工作,推动南山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为“昆蒙框架”生物多样性治理目标作出南山贡献。